• 顶部广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详细介绍 >
资讯信息

新时期企业管理的使命与挑战

2021.05.25点击:

■中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秘书长  张思丰

“管理就是破局”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对管理的诠释,也是我比较认同的企业管理定义。需要指出的是,“管理就是破局”没有任何问题,但反过来就不能简单地定义“破局就是管理”,因为破局的内涵、外延、作用都远比常规理解的管理复杂、宽泛和重要。

企业存在的时间、空间、环境、资源、关系及企业自身的观念、意识,共同构成了制约企业的各种“局”,既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资源、能力、技术、信息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匹配,也包括企业无法控制的各种环境危难、市场危机、天灾人祸的不断出现,更包括由于需求升级、技术迭代、新商业模式出现带来的市场风险,此外还有企业自身存在但未意识到的“已病”“未病”或“残缺”。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蝴蝶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与频繁,面对未来,谁都不清楚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危机、危难乃至机遇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防不胜防和猝不及防是其最基本的特点,生死成败经常在最初的“朦胧或懵圈”阶段已基本定夺,根本容不得有搞清缘由及精心准备的时间与空间,什么样的本能或本能反应才是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管理经验很难发挥作用。

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时代背景下,一些相关乃至不相关领域的新变化、新情况、新进展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如数字存储技术的出现对光盘、胶片等行业的毁灭性打击,移动网络催生出的智能手机让诺基亚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形同虚设。穷与病都会让生活陷入困境,但对应的解决办法则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任何时候都不能犯“化肥当成农药”的错误。

知识经济彻底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知识可得性难题,无处不在的激烈竞争,给每个企业如何做好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充分的外在动力,“拧干最后一滴水”已成为所有企业的自觉行动。有充分理由相信,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大多数企业家,都有足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都具备把企业做到行业领先、世界先进的职业素养。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相同的危机和不确定性,有些企业顺利渡过,甚至还能化危为机,而一些企业则如临深渊、举步维艰,包括不少原先十分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突然之间就破产倒闭、土崩瓦解。大数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包括国有企业)仍没有超过两位数,把责任都归因于管理知识、管理能力显然有失公允,企业破局任重而道远。

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不容置疑,但管理的主题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及时修正观念、转变思路,把破局作为新时期企业管理的主题或使命是每个企业都要认真思考并交出合格答卷的现实问题。

正确识局

对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局”要有客观、全面的把握,并根据企业各自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分,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未来不确定性之局。今后会不会有类似非典、新冠肺炎疫情、金融风暴等危机的再次发生,答案是肯定的。但谁都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以及什么时间发生。无论是市场竞争中殚精竭虑的企业,还是为生活而不断奔波的个人,谁都不会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但也不能对此完全无动于衷,最可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不断打造、改善、提升自己的“本能”。

优异的本能不仅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应付各种危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样面对病毒,有人被感染,有人却安然无恙,而同被感染的人也存在着程度各异、生死不同的命运,这并不因彼此之间贫富、职业和地位的高低而异。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企业、中美经贸摩擦中遭受重创的企业、新冠肺炎疫情中落难的企业,大多不是因为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多差。

同质化竞争之局。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是包括建材行业在内的大多数产业面临的现实难题,同质化竞争的原因在于企业类同化,如何构建差异化的竞争格局才是根本之策。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去产能很必要,但若没有找到企业差异化的有效手段,仍按照产品竞争的思路发展企业,势必会导致企业依然在规模扩张这条独木桥上寻找答案,现实中某些严重过剩产业的产能“置换指标”仍被热炒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认为这些行业整体上已摆脱“温水煮青蛙”困境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技术创新、智能化、数字化、绿色环保之于任何企业都非常必要,跟上产业不断升级的步伐,是每个企业参与市场必须跨过的门槛,但不是企业能长久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充分条件,唯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转型,才能建立起可以长期依赖并令对手学不会、买不来、带不走的差异化能力(核心竞争力)。技术升级不等于转型,转行、转产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是转型,只有企业的追求、格局、境界有了彻底的改善、提升才是成功的转型。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但竞争不只是产品竞争,更包括企业竞争。表面上看都是竞争,其实二者的内在机制、乃至企业观完全不同,产品竞争是把企业作为产品的桥梁,产品居主导地位,企业居从属地位,而企业竞争则反过来把产品作为企业的桥梁或媒介,企业是参与市场的主体,产品只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手段或途径。产品相同、产业相近不会影响企业差异化的形成,若所有的竞争都是在企业层面上争高下、比输赢,一定是另外一道风景。

健康发展之局。健康之于企业前途、命运的意义,怎样形容都不过分,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大家都错把健康与企业的实力、效益、乃至员工体制简单地画上了等号,而没有明白企业是一个既要“做事”成功,同时更需“为人”健康的二维结构,健康不能保证企业一定成功,但不健康的企业一定难以成功。

失败并非只是“做事”上失手,“为人”上不过关才是最常见、最彻底的失败。长期过劳、透支、德位不配必然是健康丧失与生命缩水,许多企业之所以在不该摔跤的地方跌得头破血流,在不该倒下的时候倒下,多不是因为主观上“做了错事”和“做错了事”,而是客观上自身“为人”短板的暴露、爆发。

突破管理

管理学自诞生以来,对企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已成为一门普遍应用的基础性学科。管理理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不断演进,各种新方法、新工具令人眼花缭乱,但总体上始终都没有超越企业如何“做事”的基本范畴,其核心仍是以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为出发点,“做正确的事并正确做事”构成了管理学的全部内涵。

但若把视野稍微放大就会发现,企业既没有任何先天遗传,也没有自动进化的机制。判断一件事是否正确不能仅以事情本身的对错标准来衡量,而是要依据“做事者”的追求、价值定位的匹配程度来判定,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企业来做,客观上就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

做一个产品,企业的追求、目的、格局不同,正确与否会截然不同。因此,今天的每个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并自问:

经济效益好,一定健康吗?企业规模大,一定是强吗?行业地位高,一定相配吗?

如果对这几个问题有比较清晰、比较明确的答案,才有理由相信企业会有不错的未来。

企业重塑

建立起做企业既是一个埋头“做事”,又要认真“为人”的二维结构思维,并按照先为人、后做事的逻辑和顺序来经营企业、管理企业迫在眉睫。市场、竞争给企业怎样“做事”提供了充分的外在动力,但在何以“为人”上缺乏相应的内在机制,一切全在于自我设定、赋予或想象。把企业基因作为企业“为人”合格与否的内涵与标志,不仅形式上直观、契合,内在逻辑也合理、自洽,更为重要的是为长期含混不清的“大”与“强”找到了清晰的界面。

健全、健康的企业基因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具有高远、厚重、质朴的企业生存目的、理由或动机。优秀企业基因的第一功用在于可提供能长期、持续驱动企业前进的动力,而非只是靠一厢情愿的愿景、目标来拖动企业。

具有清晰、具体、可靠的企业发展依据、根源或内核。优秀企业基因的第二功用在于可提供能自动、自发促进企业成长的活力,而非只是靠一些外部拉力、牵引力来拉引企业。

具有超越产业、产品、服务属性的企业定位与方向。优秀企业基因的第三功用在于可提供能区别于对手的差异化能力,而非在“事”后加个“业”字来简单界定自己。

具有发自于内心,形成自然、自发、自觉的言行规范。优秀企业基因的第四功用在于可提供能够繁衍、繁荣企业文化的文化力,而非完全靠学习、模仿建设无根基的企业文化。

企业基因没有统一的格式或标准,但意蕴上一定要展现企业“为人”的质地和品位,内涵上一定要表达出企业“为人”的理由和目的,形式上一定要呈现出企业“为人”的境界和水平。依照这个原则,对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进行全程追踪,对企业重大战略节点、拐点进行复盘,对企业关键举措的动因、结果进行归纳,对企业所坚守的信念、价值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扫描、过滤、提炼,全面把握企业基因的整体脉络。

不少企业都不乏宏伟、远大的愿景、目标、理念等,不排除少数企业确实是其生命基因的真实表现与表达(是“有意种树”,还是“无心插柳”需要认真甄别),但更多是一些缺乏内涵、缺乏支撑的标语口号,真正应该具备的核心要素却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企业真正需要思考的是:

一是横向上对企业言行或“知行合一”程度进行全面扫描、分析、求证。企业设立自己的初心、使命、担当和行为规范,现实中能否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需要用事实证明。

二是纵向对企业上、下及“脑体合一”程度进行全面扫描、分析、验证。企业领导如何说、如何做与每个员工的言行会因为职位不同有所区别,但基因应是一致的,需要用事实证明。

三是空间上对企业内、外及“天人合一”程度进行全面扫描、分析、验证。企业所提供的价值与用户实际体验到、感受到的是否一致需要用事实证明,只有从外部获得充分的生存依据,企业才有未来。

全面、准确把握企业基因不是件易事,而对其进行改善、修正乃至重组更有难度,身体有问题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包括最简单的体检,求助于专业机构、专业人员无疑是明智选择。

责编:刘璇 张文斋

校对:和新龙

监审:陶璐璐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企业改革与管理 | 往期杂志 | 收录文章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管单位: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121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3793/F
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社版权所有@||本站仅作组稿宣传非社网